张守维:艺术的丰碑与振兴之路

葫芦岛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5-11 19:17:08 评论:0

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的一处普通院落里,一棵老槐树的年轮悄然诉说着百年沧桑。这座辽西小城孕育的表演艺术家张守维,用生命镌刻了中国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

  从白山黑水到延安窑洞的艺术觉醒

  1937年6月的北平街头,19岁的张守维与爱国青年组成的“斧头剧团”以《放下你的鞭子》掀起抗日救亡的文艺浪潮。这部街头剧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唤醒了无数民众的觉醒意识。在抗日军政大学的熔炉里,这个来自关外的青年逐渐淬炼出独特的艺术品格,为日后塑造经典角色埋下伏笔。

  塑造民族记忆的“喜儿爹”

  1945年延安鲁艺的排演场,张守维在歌剧《白毛女》中首次将杨白劳的形象立在舞台。当这个角色从舞台跃上银幕,他精准把握农民形象的精髓——布满老茧的双手总在衣襟上局促摩挲,佝偻的脊梁承载着旧社会的重压,连每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苦难。有趣的是,在歌剧版中他是王昆的“父亲”,到了电影版又成为田华的“父亲”,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双重演绎,如同在民族记忆的画卷上叠加了双重印记。

  冰封岁月里的艺术坚守

  特殊历史时期的风暴席卷而来时,张守维的艺术生命仿佛被按下暂停键。家人离散的八年里,他默默将戏剧教育的火种深埋心底。直到1973年《青松岭》的片场,55岁的他以老五爷的角色重现银幕,就像冻土中萌发的新芽,在电影插曲《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》的旋律中,观众再次感受到那个熟悉的、扎根土地的表演力量。

  戏剧教育的活水源头

  褪去舞台光环的张守维,将半生积淀化作滋养后辈的甘泉。他总结的“生活三叠法”——观察生活要像老农数麦穗般细致,提炼生活要如铁匠淬火般精准,再现生活需似春雨润物般自然——至今仍是戏剧院校的经典教案。当年在抗大培养的种子学员,后来多成为各地文工团的骨干力量,这种传承效应如同多米诺骨牌,推动着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发展。

  故乡热土上的精神丰碑

  在葫芦岛市全力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当下,张守维的艺术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延续。市 *** 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比作“看不见的高速公路”,通过打造“一通道六基地”产业集群,让老艺术家的精神遗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的时代动能。每当《白毛女》经典片段在葫芦岛大剧院重现,观众总能从年轻演员的表演中,窥见那个在风雪夜里为女儿扎红头绳的“杨白劳”的神韵。

  这座渤海湾畔的城市,正在用张守维留下的文化密码解锁发展新路径。从抗日救亡剧场的慷慨激昂,到新时代振兴蓝图的徐徐展开,艺术家的生命轨迹与城市脉搏始终同频共振。当2025年的春风吹过辽西走廊,葫芦岛人依旧能在《白毛女》的经典旋律中,听见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心跳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葫芦岛新闻网集要闻发布、民生互动、城市形象展示于一体,依托2.5G骨干网带宽与全天候技术保障,打造本地化、专业化、高效化的新闻门户。